魏江春院士,男,汉族,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人,1931年11月1日生,中共党员。俄罗斯生物科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软引进为河北大学教授。
国内外兼职情况:
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真菌学报》 副主编,中科院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实验室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国际孢子植物学报》 编委,《极地研究》 编委,《POLAR SCIENCE》编委,中科院分类区系学科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生物多样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探险西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科院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Mycosystema》科学顾问,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系名誉研究员,国家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联合资助的三志(动物志、植物志、孢子植物志)九五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共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四册。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1享受有突出贡献科学家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特等奖,1997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二等奖。
魏江春院士,地衣真菌学家。195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1958-1962年在苏联科学院研究生院考玛诺夫植物研究所孢子植物研究室(列宁格勤)攻读研究生先后获生物科学副博士及生物科学博士学位。1963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是中国地衣学主要奠基人,中国孢子植物志编研工作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现任中国菌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亚洲菌物学会理事,中科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委会常委副主编,微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菌物学报顾问,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系研究员,河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大学等客座教授,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和科学院联合资助的重大项目中国生物《三志》编研首席科学家等学术职务。
魏江春院士自1962年留学回国后一直从事地衣型真菌生物多样性及其系统与演化生物学研究,对于中国地衣区系与分类,尤其是袋衣属、黄梅属、肺衣属、地卷属、脐鳞属、石蕊科以及叶生地衣等类群进行了专门研究,发现并描述大量新种、新属及一新科;对于珠穆朗玛峰地区以及南极乔治王岛地衣区系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专门研究;对于世界范围石耳科地衣分类从形态学、结构学、化学、地理学及分子系统学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整体性综合研究,从单属系统、旧二属系统、三属系统、四属系统和五属系统中总结出新的二属系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并被收入1993年《世界子囊菌系统大纲》及1995年《世界菌物辞典》,为东亚北美石耳地理替代种的同祖分化提供了分子证据;共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4册。现正进行地衣分子生物发育地理学以及菌、藻共生与地衣保育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此外,还进行地衣物种资源与基因资源储备与开发的研究以及我国西部荒漠地衣固沙生物学研究。
西藏地衣作为青藏高原研究的组成部分获198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南极生态系统分别获1996年及1997年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及二等奖。
魏江春院士培养专业人才20余人,其中硕士16人,博士7人,博士后2人,进修教师和科研人员10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5人,硕士、博士联读研究生2人,博士生2人。先后多次赴瑞典、芬兰、英国、美国及俄罗斯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学历情况:
1951年9月1日 -1955年9月1日 西北农业大学 植物生理学
1958年12月1日 -1962年8月1日 苏联俄罗斯科学院研究生院 植物学 理学博士 俄罗斯
任职情况:
1955年9月--1956年12月 中科院西北农生所 研究实习员
1956年12月-1962年10月 中科院应用真菌所 研究实习员
1962年10月-现在 中科院微生物所 研究员
获奖情况: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奖两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五次,省部级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三次。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被亚太生物技术双周刊(Asia-Pacific Biotech News)遴选为亚裔著名科学家。
学术兼职:
武汉大学生科院教授、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美国病毒学会高级会员,印度病毒学会终身会员,曾任国际类病毒工作组成员。